如何理解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习总书记近日在三亚听取海南工作汇报时都强调要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我以为,如何理解“高标准建设”的战略意图,需从国家需求、全球坐标与发展规律三大视角,厘清海南自贸港“为何建”“建什么”“怎么建”的实践脉络。为何建?建设国家所需与海南所能的交汇点
海南自贸港的高标准建设,绝非地方层面的“政策”竞赛,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先手棋”。
其战略定位需置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审视。
其一,对接全球规则的战略试验田。
当前,全球经贸规则正从“边境开放”向“边境后”制度型开放升级,CPTPP、DEPA等高标准协定对数据流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提出更高要求。
海南地处RCEP地理中心,与东盟贸易活动频繁,天然具备对接亚太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封关后,海南其“海关监管特殊区”的特殊制度安排,可作为对接规则的压力测试平台。
如探索“零关税”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数据跨境流动分类监管模式等,可为全国参与国际规则重构积累经验。
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复制”,而是通过深度试验来降低全国开放风险,正如总书记所言,“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其二,推进“三区一中心”的迭代升级。
海南原有定位需在新发展阶段注入新内涵。改革开放试验区要从“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重点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金融开放等领域率先突破。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破解“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命题,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碳汇交易、生态旅游收益反哺保护机制。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要从“购物天堂”转向“品质生活圈”,发展医疗旅游、邮轮经济等新业态。
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则需强化对“一带一路”的节点功能,建设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离岸金融服务基地。
这种升级的本质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逻辑延伸。
其三,打造“双循环”的关键交汇点。
国内大循环需要“增量”,国际循环需要“接口”。海南的“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可吸引国内资本、技术、人才向海南集聚。
如培育南繁育种、深海科技、低纬度航天等“陆海空”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服务全国的“创新飞地”。
同时,依托封关后的“一线放开”,成为东盟商品进入中国的“中转站”、中国产能输出东南亚的“跳板”。
这种“双循环”不是物理空间的叠加,而是通过制度衔接实现要素双向高效配置。
洋浦保税港区的“径予放行”先行模式,已让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大幅缩短,未来需进一步扩大此类制度红利的外溢效应。
建什么?必须破解“高标准”的实践难题
海南自贸港高标准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
我认为,需聚焦“开放、产业、生态、民生、安全”五大任务,以系统集成思维破解关键问题。
第一,从“政策优惠”到“规则创新”。
制度型开放的核心是“对标国际、高于现有”。
一要对标CPTPP等高标准协定,在知识产权保护、延长侵权惩罚性赔偿期限、公平竞争审查全覆盖等领域突破现有框架。
二要优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机制,通过“风险清单+信用管理”实现精准监管,避免“一刀切”导致的效率损失。
三要构建“数字自贸港”规则体系,探索数据分类分级流动,推进医疗数据、贸易数据的差异化开放,抢占数字经济时代规则制定权。
第二,从“政策依赖”到“创新驱动”。
产业是自贸港的“筋骨”。海南需摆脱“房地产依赖症”,打造四大主导产业的升级版。
旅游业要向“医疗+旅游”“文化+旅游”延伸。
高新技术产业要聚焦“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南繁育种保障粮食安全、深海探测开发海洋资源、文昌航天服务商业航天。
现代服务业要发展跨境金融,开展如QFLP/QDIE试点、大力发展离岸贸易。
热带农业要聚焦关键产业节点发力,种植端、加工端及市场端都要与政策对接和市场连通。
关键是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良性循环,加快建设有“特色”与“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转化”。
海南的生态是“金饭碗”,更是核心竞争力,需将“双碳”目标与产业升级结合。
一方面,严控高耗能项目,推广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能源在非化石能源占比。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依托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展生态研学,利用海洋碳汇开发蓝碳交易市场。
关键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让保护者获得合理回报,实现“绿富美”统一。
第四,从“基本保障”到“共同富裕”。
自贸港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得好”。必须聚焦“急难愁盼”问题破局。
教育方面,引进哈罗公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优质资源,同时加强本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提升。
医疗方面,推动乐城先行区“医教研”一体化,让更多岛民享受国际先进医疗服务。
就业方面,通过产业发展创造高附加值岗位,扩大数字经济、深海科技领域年均就业岗位。
更重要的是完善“三次分配”机制,提高第一次分配水平是基础,加强第二次分配是保障,鼓励第三次分配是导向,通过做大蛋糕去提高水平和缩小差距。
第五,从“事后应对”到“事前预警”。
开放越大,风险越复杂,需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金融领域,建立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平台,防范热钱套利。数据领域,实行“白名单+安全评估”管理,防止关键数据泄露。
公共安全领域,强化口岸动植物检疫。更关键的是强化“风险意识”。例如封关前开展全场景压力测试,模拟大规模人流、物流、资金流冲击,确保“管得住”才能“放得开”。
怎么建?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高标准建设需避免“规划挂在墙上、政策落在纸上”,关键在机制创新与执行效能。
一要强化“顶层设计+基层创新”。
中央层面需完善“部省联动”机制,统筹政策落地中的跨部门协调。
海南则要发挥“敢闯敢试”精神,在封关运作、数据流动等领域探索“海南方案”。
例如,借鉴深圳特区“立法变通权”经验,用好海南自贸港法规制定权,针对新问题快速出台规范性文件。
二要以“小切口”改革撬动“大突破”。
避免“贪大求全”,聚焦企业和群众痛点。例如简化“零关税”商品通关流程,从“多次申报”改为“一次备案、多次通关”,优化59国免签政策,延长停留期限、扩大活动范围。通过“高频事项快办、复杂事项精办”,让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开放红利”。
三要构建“人才—产业—生态”良性循环。
人才是第一资源,需实施“精准引才”和开放性人才政策。对高端科研人才提供“一人一策”,对技能型人才放宽落户限制。
同时强化“本土育才”,依托科研院所等平台,培养南繁、深海领域专业人才。
更重要的是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生态——例如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让人才“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四要深化国际合作,讲好“海南故事”。
依托RCEP、澜湄合作等机制,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联合开发南海资源;善于通过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平台,吸引全球品牌落户。
同时,加强国际传播,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好自贸港故事,如通过东南亚短视频平台展示海南生态之美、开放之机。
长话短说,海南自贸港的高标准建设,是一场“国家所需、海南所能、人民所盼”的共同奔赴。要总结过往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将制度创新进行到底,将风险防控抓在实处,将民生福祉记在心头。真正成为“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这或许就是建设高标准海南自贸港的必由之路。(全文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