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海 发表于 2025-11-12 01:40:34

三亚的创新实践,获这家部属媒体整版关注!



11月10日出版的《中国社会工作报》

以整版篇幅,聚焦三亚市深耕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

以下是版面图和报道全文:



↓↓↓
编者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海南省三亚市坚持党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通过清理冗余挂牌、推进数据共享、激发“候鸟”人才参与基层治理、优化外籍人士服务等一系列实践探索,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清晨,阳光透过椰树叶隙,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湾畔洒下斑驳光影。天涯区三亚湾社区的工作人员小刘已骑着电动车,开始了新一天的走访工作。打开手机上的“一表通”平台,今日需要走访的居民信息、待办事项一目了然。“过去每天要填七八张不同的表格,现在所有数据都在这儿流转,我能把更多时间用在走访群众、解决问题上。”小刘说。

作为国际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既要满足本地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面对“候鸟”人群、外籍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挑战。面对新形势,鹿城三亚正加快构建与自贸港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三亚市“椰树下听民声”现场,干群面对面交流解民忧。

坚持党建引领

筑牢基层治理“四梁八柱”

三亚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为主线,对标自贸港建设新形势新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市、区两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成立了基层队伍建设、“三治融合”等六个专项工作组,系统制定工作任务清单和行动方案,推动形成“党建引领、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完成“垦地”融合调优,将5个农垦居“拆改”为10个社区,圆满完成农垦居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三亚市厘清基层权责边界,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开展基层减负“回头看”工作,累计清理机制牌子7000余块。“现在进门一看,牌子清晰了,办公场所整洁了,群众办事也更方便了。”一位前来海棠区永宁社区办事的居民满意地说。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办公环境的改善上,更体现在工作效能的提升中。为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深入推进基层“一表通”改革工作,三亚市印发改革工作方案,积极推进报表台账梳理上报工作,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少填表”,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只报一次”,切实为基层工作减负增效。

在天涯区水蛟村,村干部正通过“智慧乡村管理平台”实时查看积分情况。“以前统计积分要花好几天时间,现在系统自动生成,还能分析出村民参与的热点难点,帮我们有效推进工作。”一名村干部说。三亚市正以吉阳、天涯、崖州3个区为试点,依托综治中心和城运中心,推动建立集信息联通、部门联动、调处联合于一体的社会治理联动平台。为提高工作效率,三亚市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升级,科学划分综合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健全网格事项准入机制,完善网格员管理制度,基本完成“多格合一、多员合一”改革。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关键所在。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小陈选择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她说:“现在从事社区工作,不仅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薪酬待遇也让人安心。”三亚市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通过出台职业化管理办法,动态调整社区工作者员额,建立“5岗23级”薪酬体系,完善培训机制,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达2079名,实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18人的目标,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外卖骑手助力“剑鱼”台风灾后恢复工作。

聚焦群众主体

激活多方协同治理效能

三亚市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创新多方参与机制,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新新”积分平台,通过积分兑换,引导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探索“骑手+市场监管”等模式,在聘请网约配送员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的同时,鼓励其参与社区治理,兼任社区网格员,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流动哨兵”和“移动探头”。

三亚市将“红色物业”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通过打造“党建+物业服务”模式,不断凝聚共治力量,全面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崖州区组建“红色物业志愿服务队”,秉承“靠前服务、争先服务”工作理念,通过主动排查、提前介入的方式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采取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等形式,逐一记录居民诉求,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针对地下车库照明不足、环境绿化维护不及时、电瓶车乱停乱放等热点问题,“红色物业志愿服务队”开展现场办公,协同物业服务企业快速落实整改,切实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吉阳区深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格+直通联办”协同机制,通过打造城运中心和社会治理联动平台“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了“一屏统览、一体联动、一线直通”的治理新格局。

“社区帮我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现在我也想做些贡献。”在大东海社区,来自俄罗斯的安娜正在向新入住的外籍邻居介绍附近的情况,“刚开始还担心生活不便,没想到社区有双语工作者,他们随时都会来帮忙。”初到三亚时,安娜便因租房备案需求来到社区,接待她的工作人员不仅能使用流利的俄语与她顺畅交流,还主动递上一份中俄双语的便民服务指南,上面清晰地列明了签证办理、医疗网点、法律咨询等信息。三亚市正以吉阳区大东海社区为试点探索外籍人员集中居住社区治理新路径,“网格员+双语工作者”服务机制为外籍人员提供了贴心服务。“这里让我有家的感觉”,安娜感慨道,“社区工作人员真诚的笑容和高效的办事效率,是三亚最暖心的名片。”

“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只有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形成治理合力。”三亚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走进天涯区水蛟村,村民吉大哥正在积分超市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上个月参加村道清扫得了20分、垃圾分类做得好得了10分,现在全村人都在比谁的积分高。”他笑着说。水蛟村作为黎族聚居的美丽乡村,创新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模式,将村级事务纳入积分管理体系,构建“积分获取—公示评比—奖励兑换”全链条机制。积分内容涵盖人居环境、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村民逐渐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吉阳区大东海社区组织外籍人员参与社区剪纸活动。

完善治理体系

探索共建共治创新实践

每年冬季,三亚市的“候鸟”人群数量可观,其中不乏退休干部、专家学者、技术人才等人才资源。如何激活这一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成为三亚市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为此,三亚市积极探索“候鸟”群体参与社区治理路径。通过组建小区志愿者服务队、沙滩清理志愿服务队等,同时鼓励“候鸟”群体积极参加村(社区)开展的交友、文化体验、体育运动等特色活动。退休医生老张因此成为社区“候鸟医疗队”的志愿者之一。“去年冬天,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时了解到我的从医经历,邀请我加入社区健康服务队。”老张说。如今,他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咨询,还牵头组建了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从最初只是来过冬的‘候鸟’,到现在成为社区健康服务的骨干,我找到了退休生活的新价值。”他感慨地说。

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方面,三亚市因地制宜,建立专业调解机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成立入驻邮轮游艇协会的调解工作室——“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驻三亚邮轮游艇协会调解工作室”,这个平台专门针对涉海旅游、游艇租赁、海上娱乐等项目产生的纠纷提供专业化调解服务,通过“行业调解+专业指导”模式,成功化解多起涉海商事矛盾纠纷。

三亚市创新探索“党建+”民族工作模式,在天涯区回新、回辉社区强化党建工作,深化“党建+民族活动”“党建+志愿活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等模式,打造回新“聚籽成榴、同‘新’共治”、回辉“榴‘铸’民族团结花”党建品牌,通过发动党员带领各民族群众开展各类服务等方式,构筑党组织引领下的党群共建共治格局。组建回新社区新时代文明服务实践站志愿者服务队、回辉社区新辉海浪志愿者服务队等5支志愿服务队伍,240余名志愿者通过“定点+集中”服务等方式,把群众需求和服务结合,常态化提供义诊义剪、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育才生态区青法村稻田旁的空地上,一块牌子、几把椅子、村民代表、驻村干部围坐一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讨论村庄发展。这就是育才生态区青法村的“稻田原野议事台”现场。大到村里重点工作推进、村集体资金使用,小到家庭矛盾、邻里关系,只要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稻田原野议事台”协商解决,确保“大事小事不出村、矛盾问题不上交”。如今,青法村“稻田原野议事台”、马脚村“马脚印”等基层治理品牌,已成为育才生态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不仅如此,该区还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回访工作机制,积极调动村(社区)治保主任、专职网格员、兼职调解员等力量,开展网格化走访排查,推动小矛盾小问题就地化解。三亚市还依托“椰树下听民声”深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开展形式多样的议事协商活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走深走实,让“幸福之花”在鹿城竞相绽放。



天涯区金鸡岭路社区开展“关爱老人 情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编辑手记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海南省三亚市坚持党建引领,以群众满意度为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准,在基层治理探索中交出亮眼答卷。

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市、区两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清理冗余挂牌为基层减负,推行“一表通”改革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填表”,每一项举措都紧扣“减负增效、赋能基层”的目标。同时,创新“5岗23级”薪酬体系,打造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以人才支撑夯实治理“四梁八柱”。

激活多方力量。打破治理壁垒,以党建为纽带串联起多方主体:“红色物业”破解小区管理难题,让党员成为服务居民的“排头兵”;“新新”积分平台引导网约配送员化身城市“流动哨兵”,织密精细化治理网络;“网格员+双语工作者”机制温暖外籍人士,让其感受“家的温度”;“候鸟”组建医疗队、志愿服务队,成为城市治理的共建者。这些创新实践,让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协奏曲”,绘就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同心圆”。

践行为民初心。水蛟村的积分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青法村的“稻田原野议事台”让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回新社区的“聚籽成榴”品牌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艳……还有“椰树下听民声”、涉海纠纷专业调解工作室等,从解决电瓶车乱停乱放的“小事”到服务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大事”,三亚市始终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治理方向,让治理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报》

编辑:黄琼珠

实时发布三亚政法工作

推进平安三亚 法治三亚建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亚的创新实践,获这家部属媒体整版关注!